慢性淋巴性血癌患者別擔心 BTK抑制劑納一線健保給付共同對抗沉默殺手!
- 小
- 中
- 大
白血病又被稱為「血癌」,可分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科醫師劉耀中指出,其中慢性白血病大部分都沒有急性症狀,不易警覺有時會被忽略,通常會來求診可能是因為抽血、身體檢查意外發現,或是到後來併發血球低下等併發症才會前來求診。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白血病又被稱為「血癌」,可分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科醫師劉耀中指出,其中慢性白血病大部分都沒有急性症狀,不易警覺有時會被忽略,通常會來求診可能是因為抽血、身體檢查意外發現,或是到後來併發血球低下等併發症才會前來求診。
尤其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又有「沉默殺手」的稱號,確診後患者常會擔憂該如何治療?自己能否負擔得起醫藥費?但其實不需太過擔心,劉耀中醫師表示,在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上,傳統的化療、標靶藥物目前都有健保給付,而且新一代BTK抑制劑,健保也從去(2023)年7月開始有條件的給付一線治療。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年紀大發病率高 什麼情況需治療?
台灣血癌發病人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劉耀中醫師提到,這是因為血癌的發生與年齡有關,近年來醫學進步,國人壽命延長,因此發病人數有越來越多的跡象,目前一年新診斷病例數約為1,000-1,100例,其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約有200-300人,患者大部分都為60-65歲,年紀越高發病率就越高。
不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原則與其他白血病不同,劉耀中醫師表示,急性白血病不管是淋巴性、骨髓性,診斷後都需立即治療,以免骨髓大量產生不成熟的造血癌細胞,持續影響造血、產生各種症狀,甚至造成生命危險,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同樣也需立即治療,但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則會以「症狀」來評估。
劉耀中醫師說明,如果血小板<10萬/mm3、血紅素<10g/dL,代表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已經影響造血,接著可能會產生貧血、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甚至脾臟、淋巴腫大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治療,若是早期疾病症狀不明顯,做治療反而要負擔較大的副作用、風險,獲得治療好處不大,因此治療上才會有這樣不同的狀況。
化療副作用大、效果不彰 BTK抑制劑改善治療困境
過去,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事實上並沒有太好的治療方式,劉耀中醫師表示,以前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是比照急性白血病,以化療為主,可是化療效果不理想,副作用又大,不過標靶藥出現後慢慢取代一線只用化療的情況,甚至慢慢取代化療後可能需要移植的狀況。
標靶藥物加入後,讓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可以不用選擇很強烈、副作用很高的化療藥物也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不過劉耀中醫師提到,經過這些一線治療方式治療後,還是會有約15%的患者在2-3年內復發,這時就需要探究可能有抗藥性或是病人本身帶有一些不好的特定基因突變。
像有第十七對染色體短臂缺失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就較容易對化療產生抗藥性並提供癌細胞較強的複製增生能力,因此便發展出新一代標靶藥BTK抑制劑,能抑制癌細胞複製過程中重要的關鍵酶BTK,阻斷癌細胞複製達到治療效果。
劉耀中醫師分享,過去曾有位60多歲的男性病患,抽血檢查發現異常前來求診,由於那時BTK抑制劑第一線治療還未健保給付,所以就用化療加其他標靶治療,雖然情況有慢慢控制,但後來有復發的現象,因此安排第二線治療,基因檢測發現個案有第十七對染色體短臂缺失符合BTK抑制劑第二線治療健保給付條件,便持續使用到現在1年多了,狀況仍相當不錯。
新一代BTK抑制劑納健保 但盼擴大不限於特定基因表現
而新一代BTK抑制劑也在去年7月正式納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第一線治療健保給付範圍內,有第十七對染色體短臂缺失的患者都可以第一線申請健保給付使用,能減輕負擔並讓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也改變了過去先做治療再基因檢測的治療處置,讓病患在第一線就進行檢測確認有無第十七對染色體短臂缺失。
不過,劉耀中醫師提到,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沒有第十七對染色體短臂缺失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選擇BTK抑制劑治療一樣能得到好的治療反應,美國NCCN癌症治療指引也將BTK抑制劑列入沒有第十七對染色體短臂缺失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建議中,在美國第一線治療上,BTK抑制劑已慢慢取代傳統標靶加化療的治療選擇。
而且癌細胞已經暴露過化療等相關藥物後逃脫藥物毒殺潛力可能會更強,第二線、第三線用新一代BTK抑制劑治療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劉耀中醫師認為,如果能在第一線就使用對患者會是最好的選擇,或許健保可以考慮從年紀較大、使用化療及標靶副作用較大的病人擴大給付,而不是只局限於有第十七對染色體短臂缺失的患者,讓需要治療的民眾能更廣泛地使用。
【延伸閱讀】
了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用藥! 新一代BTK抑制劑標靶治療前要基因檢測嗎?
新BTK抑制劑納健保成CLL患者福音 與國外相比還有「這點」待進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03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