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退化非老年人專利 年過50歲出現這些情況是警訊

2024-05-27 09:36
膝關節退化非老年人專利 年過50歲出現這些情況是警訊

身體各大關節中,膝關節往往承受人體最大的重量,長年累月容易造成磨損、老化,老年人罹患膝關節炎機率高,但若年輕時因外傷、肥胖、過度使用等,也可能因此引發早發性關節炎。而膝關節的強健與否,扮演演決定中老年生活品質的關鍵之一。

【NOW健康 楊芷晴/台中報導】身體各大關節中,膝關節往往承受人體最大的重量,長年累月容易造成磨損、老化,老年人罹患膝關節炎機率高,但若年輕時因外傷、肥胖、過度使用等,也可能因此引發早發性關節炎。而膝關節的強健與否,扮演演決定中老年生活品質的關鍵之一。


慢性、退化性關節炎最大宗 年輕人也可能發生

仁傑診所院長任傑仕醫師表示,常見的關節炎中最常見的有膝關節、髖關節和肩關節等,而膝關節是最常出狀況的關節之一,最大宗族群屬於慢性、退化性關節炎,多半因為年紀大經過長年使用下,導致關節腔隙變小、軟骨磨損,產生增生骨刺,周邊韌帶硬化或鬆動,以致關節不穩定、骨骼之間互相摩擦,進而引起疼痛發炎現象。

其次為創傷性因素,各年紀都有可能發生,年輕族群常見因為運動傷害、車禍等外傷造成;其他如體重過重,導致膝關節乘載負擔過重,或是純粹因為過度使用,如工作性質需要負重,甚至爬上爬下、蹲起蹲落,這些姿勢都會對膝關節造成很大負荷,導致可能年紀未老、膝關節先衰退。


年過40歲骨骼開始走下坡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

任傑仕醫師指出,若以人的骨骼結構、骨質疏鬆程度來說,30歲是個頂峰,40歲開始慢慢走下坡、顯得力不從心,50歲就來到分水嶺,X光片常看到明顯的退化,像是關節間隙不對稱、一邊大一邊小,代表有一邊受到擠壓或磨損,軟骨空隙變小、磨損,可能因此疼痛、腫脹,出現膝蓋無力像是蹲下去爬不起來,或是爬樓梯較吃力,膝關節不順、卡卡的早期症狀。

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輕度不適則建議採取保守性治療,像是多休息、熱敷和肌肉訓練,減少過度站立、走動、爬樓梯或爬山等過度不必要的活動等,有助於緩解發炎,若仍疼痛不適,可使用消炎、止痛藥物緩解與放鬆肌肉,搭配簡易的物理治療和復健來改善。若症狀較嚴重,就會採取針劑治療如局部關節腔使用類固醇降低發炎反應,或進一步使用增生治療,包括高濃度葡萄糖水、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PLT,最後仍未見效,就需要考慮內視鏡或置換人工關節的手術治療。

任傑仕醫師曾收治1位85歲的老太太,因膝關節疼痛不適曾接受過藥物治療、玻尿酸等,但效果不彰,經介紹前來就診,透過X光片看到退化程度為3到4級,膝關節縫隙幾乎快要完全密合,不僅一走就會疼痛、有時半夜也痛到不好睡。經與患者及家屬討論治療方向,也不排除手術,但老太太堅持不做手術,後來決定先採用PLT療法,結果第1次使用後,就感到改善不少,原本疼痛指數8、9分已降到剩下2、3分,接著陸續進行3次療程,已恢復到滿意程度,現在行動已不再需要家人攙扶或坐輪椅,可以自主行走,生活品質獲得良好改善。


PLT突破PRP使用侷限 多次治療不易排斥過敏

任傑仕醫師說明,傳統的PRP療法1次抽血即時製作、立即使用,但離心過程無法監測與得知血小板數量,效果因人而異,且便利性與保存上有所侷限;而PLT療法,只需抽1次血,送往高規實驗室利用SSLab專利活化技術純化出血小板,定劑定量製作成10至20瓶粉末凍晶,確保每瓶含有10億個血小板,定劑定量更能預期療效,且室溫下可保存3年,方便進行多次療程。此外,抽取自身血液非常安全,較不易產生任何排斥或過敏問題。

不論任何年紀,只要膝蓋不舒服,都可以先採取休息、減少活動、熱敷的方式緩解,活動時配戴護膝,並加強鍛鍊股四頭肌幫助穩定關節,穿有氣墊或柔軟度佳的鞋子,也有助於降低膝蓋與地面的衝擊力。

任傑仕醫師提醒,肥胖者建議減重來減輕膝蓋負擔,但運動方式不建議走路、跑步,可選擇游泳、騎車較為適宜;另外,盤坐和蹲下都屬於膝蓋彎曲極限的動作,應盡量避免,爬樓梯、爬山時應配戴登山杖、護膝,爬樓梯時扶著把手,以減輕膝蓋磨損;飲食方面可多攝取Omega-3如深海魚油等降低發炎反應。一旦發現膝關節疼痛、腫脹,則應盡速就醫。


# 首圖來源/任傑仕醫師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白內障置換人工水晶體手術進步 造福不同視力需求患者
▸飛蚊症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 中醫調理肝腎虧虛有助改善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我要留言留言

提示圖
本文含有敏感或兒少不宜內容
請確定您已年滿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