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來了! 氣象署預測今年雨量偏少、氣溫偏暖

- 小
- 中
- 大
即時中心/詹詠淇報導氣象署今(30)日上午10時舉行「梅雨展望」記者會。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表示,氣象署預測,今年梅雨季(5月至6月)總雨量以正常至偏少的機率較大,且夏季可能發展反聖嬰現象。
即時中心/詹詠淇報導
氣象署今(30)日上午10時舉行「梅雨展望」記者會。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表示,氣象署預測,今年梅雨季(5月至6月)總雨量以正常至偏少的機率較大,且夏季可能發展反聖嬰現象。
回顧今年春季(2月至4月),陳怡良表示,除了在2月上旬、2月底至3月中旬受到鋒面及冷氣團影響氣溫略低,其餘時間氣溫明顯較氣候值為偏高,平均溫度為1951年以來的第2暖。



降雨方面,主要發生於鋒面及華南雲雨區影響期間,整體雨量值偏少,僅約氣候值的8成。




展望未來一季,陳怡良指出,氣象署檢視該署及各國數值模式的預報,預測今年梅雨季各地平均氣溫以正常至偏暖的機率最大;雨量以正常至偏少的機率最大。


根據梅雨季統計,陳怡良表示,5月下半月和6月前半月容易有連續性降雨,中部以北雨期開始較早,通常為5月上旬;南部則普遍偏晚,在5月中、下旬或更晚。

針對聖嬰現象,陳怡良說,聖嬰已逐漸減弱,逐漸恢復正常狀況情形,預期聖嬰持續減弱,夏季有可能轉為反聖嬰。不過,儘管「2024年台灣梅雨指標預測」模式預測夏季季風環流型態,有機會於5月下旬建立,但預報不確定性高,因此氣象署將持續滾動更新預報資訊,提供政府各級水資源相關單位進行調度應變決策的參考,並呼籲社會大眾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






陳怡良提及,近年來,梅雨季的總雨量雖然沒有明顯增加或減少,但降雨時間更集中,導致短時強降雨事件發生頻率有升高的趨勢,面對預報不確定性較高的梅雨對流系統,氣象署將持續密切即時監測,降低其可能造成的災害。
他也呼籲,各界應及早做好排水系統的疏濬與水土保持工作,尤其是對降雨承受能力較低的地區,更應加強防範;另外,梅雨鋒面常會伴隨雷電發生,民眾亦須防範雷擊及強陣風現象。
陳怡良提醒,梅雨季可能發生劇烈對流性天氣,劇烈天氣發生時,注意豪雨、雷擊、強陣風、小範圍冰雹或龍捲風;豪雨發生時,堤防積水和土石流問題,提醒民眾注意氣象署發布的豪雨特報,嚴防災害。
另,氣象署將與縣市政府攜手合作,今年正式實施「山區暴雨之溪水暴漲警示訊息」服務,針對縣市政府選定的高風險溪流區,當山區發生暴雨時,發送手機災防告警訊息(PWS),示警溪水暴漲風險,強化水域活動的災防預警機制。

而針對0403花蓮強震後,氣象署也將針對震災重點區域宜蘭縣、花蓮縣及台中市山區及南投縣山區強化降雨預警機制。「監測預警」部分,將強化重點區域監測,研判豪大雨、大雷雨發生機率,及早啟動預警發布程序;並將「即時傳遞」,加強提醒坍方、落石、土石流,以多元管道即時傳遞預警資訊提供各界參考使用。
此外,也將提供「客製服務」,QPEplus主動聯繫並依客製化服務機關需求,調整其監測區域之警戒值顯示。

【原文出處】:梅雨季來了! 氣象署預測今年雨量偏少、氣溫偏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