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怎麼做?何時做? 專家教你掌握基本觀念

2023-02-04 17:00
健康檢查怎麼做?何時做? 專家教你掌握基本觀念

自我健康管理意識逐漸抬頭,為了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多人願意去做健康檢查,但多久該做一次健康檢查?檢查項目琳瑯滿目,該如何選擇?又該選擇什麼樣的檢測方式?當看到檢查報告的紅字時,內心相當忐忑不安,接下來該做些什麼?和信醫院健康促進中心召集人游麗惠一一回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自我健康管理意識逐漸抬頭,為了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多人願意去做健康檢查,但多久該做一次健康檢查?檢查項目琳瑯滿目,該如何選擇?又該選擇什麼樣的檢測方式?當看到檢查報告的紅字時,內心相當忐忑不安,接下來該做些什麼?和信醫院健康促進中心召集人游麗惠一一回答。

什麼時候該做健康檢查? 多久做一次?

健康檢查的主要目標,是為了篩檢出還沒有症狀、未被發覺的疾病或致病風險因子,而非診斷疾病。游麗惠表示,當民眾外表健康或無明顯疾病症狀時,應該定期接受健康檢,若是已經有疾病的症狀,例如摸到硬塊、大便習慣改變、不正常出血等症狀,則應該立即到門診接受診斷檢查。

根據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建議40歲以上未滿65歲的一般民眾,應該每3年做1次成人健檢,65歲以上者則應每年做1次,另外根據年齡和風險因子,建議5大癌症篩檢各為每1或2年做檢查。

此外,游麗惠提醒,若是有家族病史、不健康生活型態(如吸菸、喝酒、肥胖等)、癌前病變(如長瘤、瘜肉、子宮頸病變等)、長期暴露於高風險環境(如噪音、粉塵、放射線等)、工作壓力大等,則可以選擇每年做1次健康檢查。

不過,她也強調,健康檢查的沒有年齡限制,多久做一次也並無實證標準,而是應依個人的健康狀況與自身的疾病風險而定。

健康檢查要做哪些項目? 如何選擇?

由於健康檢查的主要目標是篩檢還沒有症狀的疾病,游麗惠表示,民眾可以選擇常見和好發的疾病作為檢查目標,若是知道自身已有的疾病風險因子,則可以再選擇該疾病別的相關檢查。

另外,游麗惠提到,每個檢查工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有其限制,有可能出現偽陰性或偽陽性結果,對受檢人造成身心的壓力和痛苦,因此選擇檢查項目時,也該考慮檢查工具,應採用經實證為高敏感度檢查工具的檢查項目,如果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建議可以挑選有實證支持的健康檢查套組,及有醫療團隊提供諮詢服務的健康檢查機構做進一步的諮詢與評估。

檢查後下一步如何行動? 健檢結果異常怎麼辦?

而收到檢查報告,發現健康狀況異常時下一步又該如何行動?游麗惠表示,通常醫師會有以下幾種建議,告知民眾立即到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以確定疾病診斷、及早治療;也可能會建議民眾3或6個月回門診追蹤徵兆或症狀是否有改變;至於對於可以改變的疾病風險因子,醫師則會建議應該改變生活型態,以限制疾病的發展。

游麗惠強調,健康檢查目的是促進健康,因此看到健檢報告中的醫師建議後,請一定要遵守,否則就會失去健康檢查的意義,在臨床上,常看到許多民眾會忽略、或不知道如何改變,不健康生活型態或代謝性問題,而錯過預防和限制疾病發展的機會,這相當的遺憾。

此外,她也提醒,每一種檢查都有它的極限,也沒有一種檢查可以篩檢出所有疾病,即使健檢結果正常,也不表示身體沒有疾病,若遇有身體不適或異常症狀,仍應立即到門診就醫。

【延伸閱讀】

精準肺癌篩檢 杜絕疏忽症狀

「2對象」納公費補助第五癌篩檢 高達8成檢出早期肺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55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我要留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