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門刀恐失傳 太魯閣女婿捨教職學製刀技

- 小
- 中
- 大
削鐵如泥的「銅門刀」,不只擁有上百年歷史,更是太魯閣族的文化瑰寶,但近年來卻面臨傳承考驗。資深的鑄刀師鍾明智,原本以為後繼無人,沒想到他的漢人女婿,跟在他旁邊,漸漸累積製刀經驗,從學徒到能獨當一面,決定接下重擔,傳承這門古老的製刀工藝。
削鐵如泥的「銅門刀」,不只擁有上百年歷史,更是太魯閣族的文化瑰寶,但近年來卻面臨傳承考驗。資深的鑄刀師鍾明智,原本以為後繼無人,沒想到他的漢人女婿,跟在他旁邊,漸漸累積製刀經驗,從學徒到能獨當一面,決定接下重擔,傳承這門古老的製刀工藝。
炭火燒得赤紅,打擊聲不絕於耳,響徹整間打鐵舖,一道道繁複的工序,不只隱含著先人智慧,更是考驗刀匠的耐心與毅力。
鄉野鐵店第三代鑄刀師鍾明智說,「靠山的(原住民) 為什麼刀尾巴要尖看到野獸,輕輕地下去 ,就刺進去了。」

鄉野鐵店第三代鑄刀師鍾明智說,「實用刀分為大、中、小,大的是由這個家的家長,就是爸爸用的 中的是由媽媽,成長中的孩子,開墾種植東西,砍木柴竹子晚上要起火煮飯。」
位在花蓮壽豐鄉的銅門部落,早期不少原住民以製刀維生,「銅門刀」的美名,更在山友間口耳相傳,成為當代太魯閣族的文化瑰寶,資深的鑄刀師鍾明智,不管是製刀歷史或者刀具特色,都能侃侃而談。
「銅門刀」主要分為3種類型,有刀身較長的「頭目刀」;展現英勇事蹟,才能擁有的「勇士刀」,以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實用刀」。
另外最小把的實用刀,除了能拿來削竹片、剝獸皮,還可以當作菜刀使用。雖然「銅門刀」用處非常多,但製刀過程十分辛苦,也讓這門工藝技術,面臨傳承的考驗。
鄉野鐵店第四代鑄刀師趙泓碩說,「代課之外的時間,有時間就幫我岳父做刀,才慢慢更深入了解刀在他們的文化,代表著什麼意思,最後就是選擇說,看怎麼把這門技術傳承下去。」
原本擔任教職的趙泓碩,累積大約20年的製刀經驗,從學習到能夠獨當一面,漸漸取得岳父認可,打破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隔閡,毅然決然接下重擔,讓「銅門刀」的壯美史詩,薪火相傳。
(民視新聞/趙永博 花蓮報導)
【原文出處】:銅門刀恐失傳 太魯閣女婿捨教職學製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