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反而成為壓力?關心他人正確3觀念 不讓「情緒勒索」再發生

民視新聞網 2021-06-10 19:16
讚美反而成為壓力?關心他人正確3觀念 不讓「情緒勒索」再發生

影音中心/劉又瑋報導「這樣做是為你好」這一句話,時常出現在與親朋好友、同學或是職場同事相處時,不論是別人基於好意主動表示,或是自己出於善意詢問別人,大多數是抱持關懷的心,不過聽在接受者耳中,有時反而變成一種壓力,無形中成為「情緒勒索」,如何不讓關心變成壓力,哲學作家熊仁謙整理出3種關心他人應該抱持的心態,特別要注意「壓力型讚美」給人帶來的負擔。

影音中心/劉又瑋報導

「這樣做是為你好」這一句話,時常出現在與親朋好友、同學或是職場同事相處時,不論是別人基於好意主動表示,或是自己出於善意詢問別人,大多數是抱持關懷的心,不過聽在接受者耳中,有時反而變成一種壓力,無形中成為「情緒勒索」,如何不讓關心變成壓力,哲學作家熊仁謙整理出3種關心他人應該抱持的心態,特別要注意「壓力型讚美」給人帶來的負擔。

研究印度哲學、佛學、宗教學和語言學十逾年的作家熊仁謙,常以哲學角度思考,談論如何與人相處的話題,對於如何關心別人,才不會造成他人壓力,他認為有3種觀念需要注意。

一、理解對方是否需要

關心別人之前,需要先理解對方是否需要自己的關懷,很多人常會以自我角度思考,認為對方需要自己的關心,主動表示之後,反而無形中造成被關懷者的心理負擔。

二、關心來自陪伴,避免壓力型讚美

他指出有一種稱作「壓力型讚美」的言語,正是常讓「關心變成壓力」的關鍵,很多壓力言語都是「不能、不可以」的負面表述,然而正面語句也會造成他人壓力,例如「你一定可以、相信你做得到」等語句,看似在稱讚對方,無形中卻是將自己的期待附加在他人身上,是對接受者現況的不承認與否定,會使人感覺被強迫推著走,他認為最好的關心方法其實是陪伴,讓對方知道有人在背後支持就可以了。

讚美反而成為壓力?關心他人抱持正確3觀念 不讓「情緒勒索」再發生
熊仁謙認為「壓力型讚美」其實是對他人現況的不承認與否定,造成被關懷者無形之中的壓力。(圖/翻攝「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YouTube)

三、關心不需要方向,而是聆聽

許多需要關心的人,他們渴望的其實不是一旁有人說話指點方向,而是有人能在一旁靜靜聆聽,熊仁謙關懷他人時,會等對方傾訴完心聲再給予適當回應,他認為「主動地當一位被動者」反而是最難做到的事,因為時常會忍不住想多做點什麼,卻可能無形中造成壓力。

讚美反而成為壓力?關心他人抱持正確3觀念 不讓「情緒勒索」再發生
熊仁謙認為關心他人,最難的其實是讓自己主動地扮演被動角色,靜靜聆聽他人傾訴其實是很重要的事。(圖/翻攝「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YouTube)

熊仁謙認為,要讓關心不變成壓力,除了3點觀念要注意,還要謹守一個大原則「關心的重點是支持而不是指導」,才能避免成為情緒勒索,網友受到他的啟發,留言回應「受不了期待的壓力」、「出社會工作,我寧願好好把事做好,就怕老闆跟我說期待我的表現」、「非語言的陪伴,往往比說一堆道理有用」、「陪伴真的超重要,人際關係最想要的潤滑」、「滿常聽到『我一直都在』但結果真的需要時,說這話的人都會消失」。

我要留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