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後形同陌生人 專家3重點力挽親子關係

2022-01-29 19:05
孩子長大後形同陌生人 專家3重點力挽親子關係

許多孩子都已經上幼稚園,中班、大班依舊非常黏,父母深知「小時候黏、長大不黏」的道理,但有時還是有不耐煩的時候,到底家長該如何應對這些情形?愛家好醫師團隊邀請教養專家、心理諮商師來解答。

許多孩子都已經上幼稚園,中班、大班依舊非常黏,父母深知「小時候黏、長大不黏」的道理,但有時還是有不耐煩的時候,到底家長該如何應對這些情形?愛家好醫師團隊邀請教養專家、心理諮商師來解答。

黃瑽寧舉例「阿德勒表格」的分析,當孩子跟你講一些話時,不太確定孩子要表達什麼,可以從自身感受去回推,較易猜測孩子原本要表達的意思,而「阿德勒表格」就幫家長做了相當詳細的分析,也教家長該如何回應。

專家表示,孩子雖然有時讓家長感到黏人、煩人,但這些「黏」賞味期也只有10年,等進到前青春期時,可能會為了尋求自我認同,而把家長推開,所以要如何把握這10年,享受、加深親子親密度,是非常重要的。

★也提醒家長幾個重點★
★1.不要只對言語表面做回應。只對表面的話語做回應,永遠無法探究最後深層的含意(內在情感)。
★2.針對情緒、回應情緒,才能降低孩子偏差行為。孩子的行為底下有情感的意義,孫明儀老師舉例,如果看到爸媽在照顧較小的孩子,大孩子走過來打了較小孩子一巴掌,在父母的眼裡是攻擊行為,但在孩子心裡真正感受,其實是忌妒,也需要爸媽的關注,而父母如果能看到真實情緒,而做出因應反應時,孩子的心理才能真正得到解決,比如說單獨陪伴的時間,而不是「制止」、「打罵」的方式。

★3.多讚揚孩子長處,激發孩子正面行為動機。家長習慣性,容易關注孩子做不好的地方,給予責罰,但反過來想,如果多去關注做得好的地方,孩子就更容易顯現出,更多正面行為動機。簡單來說,如果孩子發現搗蛋等負面行為,容易得到關注(家長責罵),就會越做越多得到越多關注,反之,好的行為也會獲得關注(稱讚),也會越做越多希望得到關注(討愛)。

孫明儀心理諮商師表示,家長要把握10歲前的黃金10年,五、六年級前期青春期開始,會開始推開家長,不再討愛,之後較難重建親密的親子關係。

專家也建議,家長平時可以多參加一寫相關演講,或是諮詢專業諮商,因為家長也會有許多自己沒注意到的壓力、生命經驗在影響你,所以會沒辦法看到那一點,而每個人都有追求更幸福、更好的人生權利。

黃瑽寧醫師分享自身案例,一次孩子在家裡浴室喊媽媽時,因為太太在廚房忙,所以從遠處喊孩子要孩子直接說什麼事,而孩子便沒再說話,黃醫師也體諒太太忙碌,便跑去浴室問孩子狀況,孩子表示自己剛剛在浴室摔跤所以喊媽媽,但因為職業是醫生關係,一看就知道孩子沒受傷,而且已經離開剛摔跤位置,代表其實沒事,黃醫師只回答「是喔」即離開,但事後想想這樣的回答好像不妥,感覺傷害到孩子。

而黃醫師的案例,孫明儀心理諮商師認為,其實到不用怕傷害到孩子,因為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癒到的每個人都能給予回應,這是生命經驗的一部分,但家長要注意的是平時正向反應要多於負向反應。家長常因為自身忙碌,沒有過多時間陪伴孩子,而將孩子的「需求」辨識為「吵鬧」,孫明儀心理諮商師建議,比較好的說法是,如:「再給媽媽(爸爸)20分鐘收尾」、「忙到幾點以後就陪你」、「我可以陪你30分鐘,但之後我還要回去忙」等等,有設定出明確時間長度、時間點,讓孩子有被重視的感覺,也能達到承諾。

教養專家程大洲表示,也可採用每日規劃一固定時間,家長可以想好內容,在短暫的親子時間裡要把握時間聊什麼,何時寫功課、洗澡、睡覺、家長能工作的時間,只要順序排對,就沒問題,相對如果順序弄錯,會發生家長想工作,但孩子需要陪伴,此時會產生衝突,易跟孩子還有另一半產生口角,建議在家庭時間規劃上多用點心思。

專家表示,孩子在成長過程裡,非常需要家長的陪伴,多給一些認同及鼓勵,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家長更加體會孩子愛的密碼,在整個愛的過程裡,也會有更多的互動。

孩子的許多行為,都代表著需要你陪伴的求救訊號,進而廣泛做了很多行為、講了很多話,讓你有情緒波動,其實背後都有,需要被找到的動機,跟情感需求。

四季線上 / 楊燕報導

我要留言留言

提示圖
本文含有敏感或兒少不宜內容
請確定您已年滿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