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自閉症迷思 醫師:自閉症很多樣性 早期療育很重要
- 小
- 中
- 大

醫師在評估孩子發展時,除了身高體重頭圍這些生理狀況,也會關注孩子的肢體動作,包括語言、社交能力,針對孩子的語言社交能力的發展,在早期發現孩子其實在社交行為上有困難,如何從醫療上給予協助,今天黃醫生以及愛+顧問團來解答。
醫師在評估孩子發展時,除了身高體重頭圍這些生理狀況,也會關注孩子的肢體動作,包括語言、社交能力,針對孩子的語言社交能力的發展,在早期發現孩子其實在社交行為上有困難,如何從醫療上給予協助,今天黃醫生以及愛+顧問團來解答。
王加恩醫師指出,自閉症雖然在DSM系統中分為輕、中、重,但其實1986年提出一個社交分類法,將自閉症分成三類,甚至到今日臨床上也經常使用:
第一類 非常疏離(the aloof)
非常非常平淡,這部分的偵測比較容易,這樣的孩子在比較早就能獲得教育資源
第二類 被動(the passive)
很安靜,可以自言自語,不打擾別人,這樣的孩子其實通常很好帶
第三類 主動卻奇怪(the odd)
很主動但怪異,這群孩子容易與過動症連結,這些孩子的社交興趣很高
這樣的分類法有助於看到自閉症的多樣性,並非都只有不理人。

所謂自閉傾向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泛功能稱為自閉症類群障礙,在2013年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修改不稱為亞斯伯格,不過歐洲系統的國際疾病精神分類(ICD-10)還是有保留亞斯伯格症的分類。
高功能自閉或亞斯有所不同,在認知跟語言方面,若沒有特別介入高功能或亞斯的孩子發展,部分3、4歲就可追上一般孩子,在追蹤性研究中會看到,一般孩子發展曲線可能是一直往上,但亞斯與高功能自閉的孩子發展曲線則是階梯型,到了小學之後就會往上走。

因此家長在選擇課程上,若是時間金錢有限的狀況下可以去做選擇,有療育就會有進步,如果沒有療育介入,會讓發展一直延遲狀態。
目前研究也證實,早療也可以有效的預防自閉症孩童的焦慮、憂慮,尤其到了青少年時期,很容易有焦慮、憂慮這兩個疾病發生,因此早療還是有其必要的意義性。

但王加恩醫師也提醒家長,不要有過高或過低的期待,通常一個好的療育,在本身減損沒有很嚴重的情狀下,都會盡量期待在12歲前,把孩子帶到70%,家長也不要太著急,其實只要接受療育,都還是有進步的空間,在台灣的醫療環境下,對於自閉症的療育也已相當成熟。
四季線上/蔡欣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