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戰爭》作者解讀台積電千億美元投資 緩解3個擔憂、讓英特爾和三星靠邊站

- 小
- 中
- 大

撰文:財訊雙週刊/林信男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台積電(2330)將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的消息,引發各界熱議;對此,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日前出席總統府記者會,明確定調,投資是為了客戶需求,因為美國客戶需求非常大,現有產能不夠。
撰文:財訊雙週刊/林信男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台積電(2330)將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的消息,引發各界熱議;對此,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日前出席總統府記者會,明確定調,投資是為了客戶需求,因為美國客戶需求非常大,現有產能不夠。
值得注意的是,魏哲家也提到,「當地政府的幫忙,是不可或缺的。」
所謂政府幫忙,一方面,是提供理想的投資環境,另一方面,則涉及與貿易政策、地緣政治有關的各種考量;而這點,是許多外媒在解析台積電投資案時,特別關注的議題。
關稅、壟斷、安全 都是可能考量
例如,《晶片戰爭》(Chip War)作者米勒(Chris Miller),便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發表評論,對台積電投資案提出解讀。根據米勒觀察,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有助緩解3個擔憂。
首先,削弱關稅威脅。美國總統川普曾揚言,晶片可能會面臨25%起跳的關稅,雖然台積電有能力把關稅成本轉嫁給客戶,但若赴美設廠能夠避開關稅,這項投資就是值得的。
其次,淡化壟斷疑慮。川普宣稱,98%的晶片生意都去了台灣;換言之,台灣幾乎壟斷了高階晶片製造。就過往經驗而言,包括AT&T、IBM、微軟和Google等市占率逾9成的科技公司,常因涉嫌壟斷,必須面臨與反托拉斯機構的糾葛,美國政府對壟斷議題立場強硬,是台積電必須鞏固雙方關係的另一個理由。
再者,加強台美關係。即使增加對美投資,但台積電多數產能仍留在台灣。基於台海問題考量,台灣政府期待,藉由台積電投資美國經濟,提高川普確保台灣安全的意願,押注於和美國建立更緊密的連結。
米勒認為,台積電這項投資案,讓三星和英特爾的處境,顯得更加嚴峻。即使這兩家公司一直標榜,自己是「中國相關風險」較小的可靠供應商,但隨著台積電在美國業務的持續擴張,這種說法已變得愈來愈難成立。

魏哲家談「真正的研發」 引華府智庫關注
米勒指出,以人工智慧(AI)晶片而言,就算台積電的投資無法讓美國獲得完整供應鏈,但能減少對台灣的依賴,使美國成為先進晶片製造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分析,川普稱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生意的發言,可能只是獲取籌碼的談判策略,藉此說服台灣做更多符合他期待的事情,這就是川普「交易的藝術」(Trump: The Art of the Deal、川普的暢銷著作)。
另一方面,《財訊》雙週刊指出,魏哲家在記者會中,解釋「真正的研發」,也引起葛來儀注意。她在個人X帳號上寫道,魏哲家說,「真正的研發中心」依然在台灣,且工程師人數達1萬人,是美國的10倍。
當被問及,若美國未獲得開發尖端晶片的「完整研發能力」,是否意味著,美國賭中國百分之百不會奪取或脅迫台灣?葛來儀僅稱,這取決於時間範圍,未來幾年內發生此事的機率不高,但並非完全不可能。,則涉及與貿易政策、地緣政治有關的各種考量;而這點,是許多外媒在解析台積電投資案時,特別關注的議題。
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晶片戰爭》作者解讀台積電千億美元投資 緩解3個擔憂、讓英特爾和三星靠邊站
延伸閱讀:
華航最年輕總經理!航空業鋼琴王子陳漢銘 有套「不靠譜」的管理學
力拚韓國,工研院用老技術升級記憶體!提高晶片效率、降低成本 開啟邊緣AI應用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