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個規模6以上地震 氣象局揭成因:未來2週恐有5以下餘震

民視新聞網 2021-08-05 11:05
今年第三個規模6以上地震 氣象局揭成因:未來2週恐有5以下餘震

今晨5時50分,在宜蘭縣政府東方約70.1公里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深度16.7公里,不少民眾都收到國家警報。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吳健富一早說明,此地震發生在東北部地震帶,成因是板塊作用,形成弧後張裂效應。他表示,過去觀測台灣每年頻均發生二至三個規模6以上地震,今晨這起已是今年第三個;不排除未來一至二週還有規模4到5的餘震。

今晨5時50分,在宜蘭縣政府東方約70.1公里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深度16.7公里,不少民眾都收到國家警報。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吳健富一早說明,此地震發生在東北部地震帶,成因是板塊作用,形成弧後張裂效應。他表示,過去觀測台灣每年頻均發生二至三個規模6以上地震,今晨這起已是今年第三個;不排除未來一至二週還有規模4到5的餘震。

吳健富表示,凌晨5時50分,在宜蘭縣政府東方約70.1公里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深度16.7公里,各地震度分別為宜蘭4級、北北桃3級及其他地區2級。北北桃宜搖晃時間不到一秒,但大家會感受到滿明顯搖晃,尤其在高樓、台北盆地,或很安靜沒吵雜的睡覺環境也會有明顯感覺。在50分之後,52、53、56分又陸續有三個有感地震,以56分的規模5.2為較大餘震。

至於今日的地震與先前的花蓮群震是否有關,吳健富解釋,台灣是一個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聚合作用的區域,主要有東北部、東部、西部三個地震帶。四月至今在花蓮發生滿多淺層地震,地震帶在東部,發生原因是板塊隱沒,在淺層觸發一群地震,且頻率密集;今日則是發生在東北部、沖繩海槽,基本上成因是因菲律賓海板塊往東北隱沒,發生弧後張裂效應。

被問及每年台灣大約有幾次規模6以上地震,吳健富說,根據近十年地震發生統計資料,每年有二到三個,今年觀測到的紀錄有2月7日的規模6.2地震、4月18日壽豐6.2地震、以及今早的地震,是第三個。他補充,今天地震發生的區域,其實先前五、六月的觀測紀錄,就有規模4到5的地震發生,「今年淺層地震確實是比較多」。 

對於未來餘震,吳健富表示,不排除未來一至二週還有規模4到5的餘震,加上現在連日大雨、颱風警報,地震可能造成土石鬆脫,請山區民眾小心。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我要留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