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年貨大街而已!曾是台灣商業、藝文、社運重心的迪化街│故事台灣

民視新聞網 2021-02-13 18:22
不只是年貨大街而已!曾是台灣商業、藝文、社運重心的迪化街│故事台灣

今年因為疫情,許多地方的重要活動紛紛停辦,包括大稻埕迪化街的農曆新年重頭戲—年貨大街活動也在年前喊卡。不過,迪化街歷史悠久,年貨大街卻是到1996年才開始,持續至今20多年。到底年貨大街是從何而來?跟大稻埕的歷史又有什麼樣的關聯呢?一起來看看!

今年因為疫情,許多地方的重要活動紛紛停辦,包括大稻埕迪化街的農曆新年重頭戲—年貨大街活動也在年前喊卡。不過,迪化街歷史悠久,年貨大街卻是到1996年才開始,持續至今20多年。到底年貨大街是從何而來?跟大稻埕的歷史又有什麼樣的關聯呢?一起來看看!

從曬穀場搖身一變成台北最繁華地帶

大稻埕因為有大片的曬穀地而得名,發展的源頭,卻跟艋舺有關。1853年,艋舺爆發「頂下郊拚」,福建泉州府的三邑人與同安人械鬥,同安人落敗後,逃往大稻埕另闢商埠,並在此紛紛建起商店,間接促成大稻埕與大龍峒的開發。

不只是年貨大街而已!曾是台灣歷史、商業、藝文、社運重心的迪化街│故事台灣
十九世紀末大稻埕六館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後來,因為天津條約,台灣開放4個通商港口,淡水港正式開埠,卸貨的口岸包括艋舺與大稻埕,由於艋舺港口日漸淤積、居民排外,讓大稻埕取而代之,逐漸成為北台灣最繁榮的商業中心,街景外觀更是多種風格並存,像是台灣閩南式、仿巴洛克式、現代主義式、洋樓式,形成今日迪化街的特殊面貌。

不只是年貨大街而已!曾是台灣歷史、商業、藝文、社運重心的迪化街│故事台灣
迪化街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不只是年貨大街而已!曾是台灣歷史、商業、藝文、社運重心的迪化街│故事台灣

日治時期,迪化街先是以經營茶行、南北貨為主,之後米業、布匹、中藥材也進駐其中、逐漸佔有一席之地,直到今天,迪化街始終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

除了是商業重地 也是台灣文化與民族發展的核心

台灣在日治時代掀起「新文化運動」,便是在大稻埕茁壯,當時開設在永和街(現今大同區民樂街)上的「春風得意樓」,名列「大稻埕四大旗亭(酒家)」中,由蔣渭水經營,他常邀醫師、學生與社會運動人士討論社會弊病與改革方法,因此成為台灣政治運動的重要地點。

不只是年貨大街而已!曾是台灣商業、藝文、社運重心的迪化街│故事台灣
蔣渭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除了春風得意樓,蔣渭水、林獻堂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也時常在劇院「永樂座」開會。1924年啟用的劇院「永樂座」,曾是台北最先進的戲舉表演場地,當時流行的福州戲、京戲、歌仔戲、以及後來出現的「台灣新劇」(文化劇),可說是台灣近代戲劇發展的舞台。

不只是年貨大街而已!曾是台灣歷史、商業、藝文、社運重心的迪化街│故事台灣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留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不只是年貨大街而已!曾是台灣歷史、商業、藝文、社運重心的迪化街│故事台灣
(圖片擷取自臺灣老戲院文史地圖官網)

此外,大稻埕也是台灣的藝文搖籃,如音樂作詞者李臨秋、音樂家鄧雨賢都曾在此大紅大紫,畫家郭雪湖更是生長於大稻埕,他的代表作《南街殷賑》,描繪的便是大稻埕熱鬧的街景。

不只是年貨大街而已!曾是台灣歷史、商業、藝文、社運重心的迪化街│故事台灣
郭雪湖代表作《南街殷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迪化街」名字的演變 繁榮超過一世紀差點被都更

其實,迪化街一帶在1922年因市區改正後命名為「永樂町」,迪化街也更名為「永樂町通」,此時永樂町通包含已經全境貫通的南街、中街、與中北街。

1947年,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將台北市方位投射於中國行政區的方位,因為迪化街一帶位於台北市的「西方」,便以當時中國最西方的新疆省會「迪化市」為名。

現今的迪化街一段,包括清代的益保裕街、杜厝街、普願街、中北街、中街、南街、蘆竹腳街,以及日治時期的大橋頭街。當地民眾常沿用舊名將民生西路以北的迪化街稱中街、中北街,以南稱南街。迪化街二段則為下稻埕的國興街、枋隙街、依仁里街、牛磨車街。過去盛產稻米,末段的「牛磨車街」有草埔仔和四崁仔等聚落。

不只名稱歷經多次變更,迪化街的命運到了1970年代,迎來戲劇化的變動。

1973年,迪化街部分地主與台北市政府,以「古老建築易引起危樓頹圮等公安危險」為由,研擬迪化商圈的都市更新計劃,這項都更計劃,將從自清朝到日治以來成型的7.8公尺寬的迪化街舊街道,拓展到20公尺,然而這也意味著,所有迪化街的古老建築將全數拆除。經過4年磋商,台北市政府核定「變更迪化街寬度案」,將迪化街一段劃設為20公尺道路。

不只是年貨大街而已!曾是台灣歷史、商業、藝文、社運重心的迪化街│故事台灣
1973年,迪化街部分地主與台北市政府研擬迪化商圈的都更計劃,這也意味著此地的老建築將全數拆除,圖片為1917年開設的屈臣氏大藥房(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因為當時台灣並沒有任何關於古蹟保護的法案,在1988年拓寬道路即將執行前夕,各界熱烈討論迪化街歷史街區的保存議題,樂山文教基金會、台大城鄉所與一些在地居民發起了「我愛迪化街」的活動,積極抗爭迪化街古蹟的拆除計畫,直到1995年,迪化街終於免於拆除的災難,「專用區計劃」拍版定案。

「年貨大街」注入新生命 老街往日風華再現

1996 年,以在地居民意見為主的「年貨大街」計畫正式出爐,在農曆春節前半個月,各商家販賣各種過年的禮品、食物。由於獨特的年節裝飾、叫賣文化和新穎的宣傳手法,讓「年貨大街」一推出就大受歡迎,人潮洶湧,各地爭相模仿,也讓迪化街成為了全台灣最有年味的老街。

不只是年貨大街而已!曾是台灣歷史、商業、藝文、社運重心的迪化街│故事台灣
迪化街年貨大街活動景象(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04年之後,台灣傳統產業回溫,也讓古老的迪化街商業恢復到一定規模,迪化街的「年貨大街活動」,每年參訪旅客超過一百萬人次,交易金額則高達9千萬美金。在2005年,迪化街的年產值甚至超過了30億美金。

雖然今年因為武漢肺炎疫情,讓迪化街的年貨大街活動暫停,也因此讓農曆新年的氣息淡了一點。不過,之後前往迪化街,或者特地去辦年貨時,不妨留意這裡的街景與風貌,感受一下老台北的氣氛與新生!

(民視新聞網/陳思瑀 報導)

我要留言留言